您现在的位置:

养生知识 >> 正文 >

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过敏的区别 乳糖不耐受和蛋白质过敏的区别养生保健

对牛奶过敏的人差不多就是对蛋白质过敏,是人体的一种免疫反应,婴幼儿对蛋白质更容易过敏。对蛋白质、牛奶过敏的症状和乳糖不耐有些相似。北京军海癫痫病医院

牛奶中大约含有4.5%的乳糖,而它作为一种大分子双糖,还需要在小肠内被分解成葡糖糖和半乳糖这两种单糖,才能被肠壁吸收。人体需要借助乳糖酶的帮助才能分解乳糖,但很多人由于肠道内乳糖酶缺乏,无法将牛奶或是其他食物中的乳糖有效分解。没能分解的乳糖就有可能在回肠末端、结肠被细菌所发酵,进而产气,引起腹胀、排气。这就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较少发生在婴儿身上,而多见于成人。据报道,华人有乳糖不耐受的比例高达93%。大多数人都是只有当摄入一定量的乳糖之后才会发生不耐受的症状,只有极少数人摄入少量的乳糖就会有严重的状况出现。婴儿通常都可以正常合成乳糖酶,因而可以消化吸收母乳中的乳糖。在断奶以后,体内乳糖酶的合成便会逐渐减少。如果因种种原因导致小肠内缺乏这种乳糖酶,就会导致乳糖不耐受。

虽然婴儿很少发生乳糖不耐受的情况,但是也仍然有一些婴儿会有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已经把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的无乳糖配方婴儿奶粉。

牛奶过敏,更确切地说,是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每100ml牛奶中大约含有3g的蛋白质,包括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两种。这两种蛋白质都有可能导致过敏。当免疫系统误把正常摄入的牛奶蛋白质当成入侵的敌人时,就会引发一连串的免疫反应来对抗"敌人”。结果就可能导致呕吐,腹泻,皮肤红肿,哮喘等症状。当免疫反应过于强烈的时候,救助不及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由于婴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因而相对于成年人,婴儿更容易对牛奶蛋白过敏。大约有3%左右的婴儿会对牛奶蛋白质过敏。而且,对牛奶蛋白质过敏的婴儿通常也会对来自于其他动物乳汁中的蛋白质过敏,个别甚至对母乳中的蛋白质也过敏。另外,除了牛奶蛋白之外,鸡蛋和花生中的蛋白质也常常是婴儿的过敏原。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过敏问题几年之后会自行消失。

对于婴儿,如果无法母乳喂养,又对牛奶蛋白质过敏,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使用了大豆蛋白的配方奶粉,或者选用已经将蛋白质水解为多肽的防过敏配方奶粉。

牛奶过症敏即是指人体对牛奶(主要是牛奶中的某些蛋白质如α-S1酪蛋白和β-乳球蛋白)产生过敏反应。也可称为牛奶蛋白不耐受。正常情况下,这些蛋白质是能被消化的,但是,如果人体的消化能力不足,则这两种蛋白质可能以未被消化的形式进入人体,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新生婴幼儿和老年人是容易发病人群。老年人因为消化能力下降,对大分子长链蛋白质不容易消化。而新生婴幼儿则是因为他们的消化系统和免役系统都尚未发育完成。一般而言,新生婴幼儿0-6个月是最最敏感的时期,两岁以后,随着消化能力的提高和免疫功能的增强,大部分的小朋友不再对牛奶过敏。

首先发生于皮肤、接着是胃肠道、呼吸道,症状有腹痛、腹胀、腹泻,皮疹、呕吐,严重时哮喘、便血等。

人体内能够分解乳糖的酶只有乳糖酶。由于乳糖酶的缺乏,乳糖不能分解在葡萄糖和半乳糖被吸收进入血液,称为乳糖消化不良”或"乳糖吸收不良”。由于乳糖酶的缺乏,没有被分解吸收的乳糖进入结肠后,被细菌发酵生成果酸和气体,引起人肠鸣、腹痛、排气和腹泻等症状,就称为 "乳糖不耐受”。

主要发生在以下几类人群中:正常的成年人,这是最常见、最主要的乳糖不耐受群体。其次还有由于很罕见的先天性疾病、由于早产而造成婴儿肠道乳糖酶活性低下以及由于肠道手术或其他原因,造成肠黏膜损伤,从而使乳糖酶活性会暂时消失一个月或更长一段时间等等。婴幼儿乳糖不耐症的情况比较少,<人出生时,肠道内的乳糖酶活性是最高的,可以有效地保障对乳中乳糖的消化和吸收,从而为个体提供有效的能量和营养。随着人的生长发育,体内乳糖酶活性呈规律性衰减,结果造成乳糖吸收障碍。

主要表现为一些胃肠道症状,有腹部紧张、疼痛和腹泻。

<小儿癫痫能治痊愈吗/p>

而乳糖不耐受是发生腹泻腹痛的情况,和消化不良不一样。

包括正常健康的婴儿,尤其在出生的头几个月,也会出现这些症状,医学上通常归类为"喂养不耐受”。简单的说,就是宝宝不能很好地消化吃下去的一些东西,好比大人消化不良也会有一些类似的表现。通常喂养不耐受引起的消化不良,表现为溢奶、腹泻、胀气、烦躁、便秘等情况。

肠绞痛会腹胀,和乳糖不耐受不同。

婴儿肠绞痛是指有些小婴儿会出现突然性大声哭叫,可持续几小时,也可阵发性发作。哭时婴儿面部渐红,口周苍白,腹部胀而紧张,双腿向上蜷起,双足发凉,双手紧握,抱哄喂奶都不能缓解,而最终以哭得力竭、排气或排便而停止,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婴儿肠绞痛。

这是由于婴儿肠壁平滑肌阵阵强烈收缩或肠胀气引起的疼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一种,常常发生在夜间,多半发生在3个月以内的婴儿,并多见于易激动、兴奋烦躁不安的婴儿。

© http://jkcp.zogch.com  四季养生网    版权所有